随着时间推移,尤其到了汉魏时期,这种燃竹取响的做法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年节习俗。在南朝宗懔所撰《荆楚岁时记》中就提到:
“正月一日,鸡鸣而起,先于庭前爆竹,以避山臊恶鬼。”
由此可见,在南北朝时期,过年燃“爆竹”已经成为普遍现象,其意义也从单纯的驱兽扩展为驱邪祈福。
人们将这种习俗逐渐仪式化,便有了后世关于“年兽”的民间传说。据说每逢除夕,怪兽“年”会潜入村庄伤人,于是人们通过点燃爆竹、贴红对联、点灯守岁等方式,将“年”吓走。尽管是神话色彩浓厚的说法,却也折射出古人对自然与命运的敬畏。
直到唐代,中国才真正出现了火药。相传是炼丹家在探索长生之道时,偶然将硫磺、硝石和木炭混合,引发了剧烈燃烧,火药因此诞生。最初火药被用作医药与法术用途,但随着其爆炸特性被逐步掌握,便被运用到“爆竹”的制作上。
据《新唐书》记载,唐代时期已有“爆竹以驱鬼”的做法。当时人们将火药装进竹筒,点燃后产生爆炸,以取代传统的燃竹取响方式。这种“火药爆竹”更安全、声音更大,也更易于控制。
传说中,最早将火药用于爆竹的是唐代浏阳人李畋,他因用此法为唐太宗李世民驱邪祛病而广为传颂,被尊称为“爆竹祖师”。
至宋代,随着纸张的大量普及,竹筒逐渐被纸筒替代。制作也从手工焚烧发展为预制装填,结构上也更加复杂、多样。
人们开始将小型爆竹串联成串,以延续燃放时间,形成“鞭炮”的雏形。因为这些爆竹连成一排,点燃后接连不断地爆响,宛如长鞭甩动,因此得名“鞭炮”。
自宋代起,爆竹已不仅限于春节使用,也逐渐用于婚礼、开业、乔迁等喜庆场合。人们通过响声来表达喜悦、传达祝福、祈求平安。到了明清,烟花爆竹的制作逐渐形成规模。尤其湖南浏阳、江西上饶等地逐渐成为烟花爆竹的著名产地,相关工艺代代相传,甚至远销海外。
尽管随着时代发展,环保理念兴起,城市管理趋严,许多地方已限制燃放爆竹,但人们心中对“爆竹”的情结依然浓厚。爆竹不仅是一种节日装饰品,它更是一种文化象征,代表着辞旧迎新、祈福纳祥的传统信念。
所以,“爆竹”之名,并非空穴来风,而是真正源于“竹子爆响”的古老实践。从最初的燃烧竹节,到后来装填火药,再到如今工艺精良的现代鞭炮,其名称虽然未变,但内涵却不断丰富,见证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延续与演变。
鞭炮为什么叫“爆竹”?它不仅是语言的沿袭,更是千百年岁月流转中,传统文化的一种声音传承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